期刊信息

《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创刊时间2013年 按季出版
  • 主       管安徽省教育厅
  • 主       办安徽三联学院
  • 编辑出版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主       编金会庆
  •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合安路47号
  • 邮       编230601
  • 电       话0551-63826378
  • 准印证号皖L00-136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三联学报

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好教师四条标准重要论述的内涵和外延

2016-01-13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10411

张芳

(安徽三联学院科研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新时期好教师的四条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本文着重分析了好教师四条标准的内涵和外延,该标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对教学单位尤其是高校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师风师德;好教师;传统教育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在和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新时期好教师的四条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四条标准成为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树立了明确标杆。

一、好教师四条标准的内涵

  有理想信念是新时期好教师的根本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所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特殊使命决定了教师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有着独特示范意义。新中国65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才能走在时代发展前列。新时期人民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崇高的理想目标,为学生起模范带头作用。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2] 。

  有道德情操是好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使然。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时代呼唤教师必须要成为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楷模[3]。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要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又是教师。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性,对这个社会来说,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教师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有积极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解和追求。”道德情操的缺失带来的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灾难性的后果。

  有扎实学识是人民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4]做一名好老师,理应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自身的学习成长。国外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信息时代下做好老师,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有仁爱之心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立足点。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首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这种信任是尊重、是理解更是关怀。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真诚地尊重学生。尊重是把学生看作一名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充分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融、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对话。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宽容地关怀每一名学生。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二、好教师四条标准的外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好教师四条标准的重要论述,源自传统、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既结合我国国情,又与世界大势深度契合,体现了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思考。

  与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一脉相承。《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学记》认为只有知晓教育成败原因的君子才能当好老师,“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要求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做到“上缴不谄,下交不渎”;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其身正,不令而行;自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求教师应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人真诚坦荡,决不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所谓“立师资,陈正道”(《范文正公集》),把教师看成社会的精英,行为的楷模,这不论是对教师的社会道德,还是个人品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四条标准”正是立足自古以来对教师的传统要求,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又有所扬弃的深化提升。

  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教师是中国梦的奠基者。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个学生播种梦想、开启梦想,并帮助他们最终实现梦想。每一间平凡的教室,每一节朴实的课堂,都不仅单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传承、人生梦想的远航。2013年初,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联组会上总结了“教育中国梦”,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教育是先导和基石,教育梦是实实在在的,其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如果说中国梦最坚实的土壤是在校园,那么教师就是最伟大的“造梦师”。只有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纯洁精神的人,使得亿万个孩子的梦想放飞、绽放,中国梦才会更加绚烂多姿。

  与尊师重学的世界大势相契合。随着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把目光转向教育改革。世界各国都对教师从职业品格、身心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如英国在《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就提出了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还必须精通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领域[5]法国则强调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美国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德,要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等。有的国家还规定教师就职宣誓制度,以表明忠于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责的决心。在此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教师四条标准,既是呼应了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世界各国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系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四条标准”在理想信念、道德操守、教学能力、人格品质四个方面全面地提出了好教师的标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对教学单位尤其是高校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理想信念是教师精神之钙。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道德情操是为人处世之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1]。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更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渊博学识是安身立命之本。好老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并灵活运用新知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

  心存仁爱是教书育人之责。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广大教师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促成学生的成长进步;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