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安徽三联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本论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基础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对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指导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抓住一个中心;(2)体现一个目的;(3)强调三个观念。最后,以《新编日语2》中的《歌舞伎と相撲》一课的实际教学设计来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到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 ;日语教学应用
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影响力较大,并且正在逐步深化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对深化教育改革、开展学科教育研究和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而当前外语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其中如何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外语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建构主义在20 世纪90 年代兴起于西方教育界,自21 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进教育界研究当中。但是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多是理论层面的。分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多是设计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研究以及通过多媒体及网络辅助课程教学的文章。二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了我国英语教学研究上,但很少涉及到日语教学研究的,且很少涉及到具体应用的。多是探讨建构主义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论证建构主义对我国现行的外语教学改革有重大启示作用,突出强调建构主义的独特教学理念的。
当前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基础日语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的需求。外语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人才上。而基础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论文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基础日语教学的改革,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综述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间汲取了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它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和教学模式下,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支架式教学概念: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对问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⑵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⑶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⑸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老师在传统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由此引导出的学习观应该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而传授的知识则是客观的、确定的、静止的,学习者即“学生”所充当的角色应该是在进行一个被动的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媒体方面可能也主要是讲解、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仅仅是老师授课的一个工具,和学生没有关系。
构建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具体区别如下表:
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以基础日语精读教学为例,教学模式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按课本顺序讲解单词、语法、课文以及练习;另一种讲解单词、在课文中讲解语法、练习。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日语系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已经开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大部分老师还是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大部分课程主要还是“老师”为主,只在一小部分课程中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这应该说是大家已经意识到问题并在改变,但是还远远不够,学生还是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如何改变以上所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到基础日语教学中来。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或者如何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呢。首先基础日语课堂教学设计要抓住一个中心、体现一个目的、强调三个观念。即抓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习过程完成意义构建这个目的;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指以“学生”为中心。这其实很难,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且有很多情况束缚实际教学,比如教师个人的素质,教材的运用,教学进度、教案、实际教学时间安排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是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这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能够具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示新旧知识的关联,组织协作学习等能力。
体现一个目的,主要是指学习过程完成意义构建这个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搭建脚手架、创设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来完成意义构建这个目的。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不可缺少,每个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强调三个观念。一是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老师通过图片、声音、视频、背景介绍、文化导入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而这个“情境”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去联想、去探索、去学习。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入部分,也就是这个部分使学生能够真正去想、去查、去学。它是意义构建的一个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情境设置,后面的一系列方法都无法实现其作用。
二是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在所有的意义构建过程中,“协作学习”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步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解的程度是学生自主能动构建的,但是理解是产生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或者学生与教材等的学习的基础上的。即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意义构建才能更加完整和准确。
三是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应该时刻注意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这也是能否实现以“学”为中心的关键。
四、日语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新编日语2》中的第十九课《歌舞伎と相撲》一课为例,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来对本课来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建构主义理论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 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 4协作学习 , 5 效果评价。下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来设计这堂课程。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搭建概念框架。针对本课内容,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
①对歌舞伎的印象,对相扑的印象是什么?
②你看过歌舞伎和相扑吗?
①歌舞伎是男的还是女的?
④中国有相扑吗?
学生自由发言,来描述自己眼中的歌舞伎和相扑。通过以上问题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在一开始上课就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主题情境中。运用多媒体工具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关于歌舞伎和相扑的图片、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应该关注的地方。在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来调动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3、独立探索。通过以上歌舞伎和相扑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来让学生思考问题。
①歌舞伎怎么化妆的?
②歌舞伎怎么表演的?
③相扑是怎么比赛的?
④相扑平时都是怎么生活的?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阅读文章和会话内容,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负责提示文章中的相关单词和语法内容。然后由老师引导,再结合老师所播放的图片和视频来思考问题,
4、协作学习。学生分成4-5个人的讨论小组,对于上面的所有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要确保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成员代表小组发言,各组之间进行评比。
5、效果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各个小组进行效果评价: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后老师针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中心作用,构建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完成知识意义构建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本论文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日语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基础日语学习模式。但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日语日常教学,真正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