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因其善于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融进普通、自然的田园风景之中而备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却意味深远。从语言和主题两方面探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传统和现代元素,旨在展现弗罗斯特诗歌中既有传统诗歌韵律等要素,又不拘一格地带有现代诗中着重普通场景描写的特征;传统与现代在他的笔下是没有确切界限的,它们可以很好地协调糅合在一起。弗罗斯特诗中古朴特色与现代风貌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
关键字: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主题,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I 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在攀登文学之峰的历程中,即便受尽误解和非难之苦,而最终获取成功的人是极少的,而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一位[1]。不仅如此,他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一生得过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诗人[2]。很多评论家认为弗罗斯特是一位地道的“新英格兰诗人”,因为他总能够将家乡的风景、朴素的人民生活通过自然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是属于现代的、属于新英格兰的、属于美国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弗罗斯特是传统诗人的现代典范,其诗歌里优美的韵律、丰富深奥的意象都是其传统写作手法的表现。笔者认为,若把弗罗斯特仅仅归于传统或现代都是不够妥帖的,他既不完全属于传统、又非竭尽全力献身于现代,正如他本人在一次访谈时说得那样“我本能地拒绝属于任何流派”。以下将从语言与主题两方面进行阐述。
二、语言的传统与现代元素
在诗歌语言方面,弗罗斯特与20世纪多数诗人不同,他没有进行诗歌形式的实验和革新,依然十分推崇传统诗歌形式,特别注意诗歌韵律的运用。在他看来,写诗而不讲究格律,就像打网球而不用球网[2]。在他的诗歌中,尾韵、头韵、内韵相互交叉、协调使用,使读者读上去朗朗上口、意犹未尽。其实想要领略一首诗的美感和灵魂,若是着手于声音,在朗读诗歌、被诗歌悦耳动听的节奏打动的同时,读者才有可能更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到其内容和主题的独特性与重要意义。比如弗氏的诗歌《成就自我》(Into My Own)[2]:
One of my wishes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
So old and firm they scarcely show the breeze,
Were not, as ‘twer, the merest mask of gloom,
But stretched away unto the edge of doom.
读这首诗的时候,/z/音的重复使读者感受到冷漠无情、飕飕的风声,而/m/声的反复,不仅展现了黑漆漆的老树林中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这一现实,也是主人公在面临森林时的思考——到底去不去这深不可测的林中探险。同时,第二行押头韵/s/音的重复再次应和着风声,像是对主人公冷酷的警告;而第三行押头韵/m/则是主人公面对恐惧和威胁时,心头冒出的一丝假设:要是这老林不是阴森、骇人的该多好啊。诗人采用“双韵”(Couplet)的古典诗歌写作形式,使得整个诗节从视觉和听觉动人心弦,这都展现了罗伯斯特在创作诗歌时所遵循韵律必备的原则及其良苦用心。就弗氏用词而言,诗人设置dark一词与下面诗节中描绘森林的vastness和open遥相呼应,由于场景的广袤空廓,在心理上对主体产生很大的压力,因而与恐惧等情绪相联系[3],从而解释主人公害怕、担心及犹豫不决的原因。其实读完整首诗,读者会发现,这“黑漆漆的老林”就是主人公自己,表面看起来不可接近的自己,其实内心深爱着周围人。他(她)想告诉周围人,即使我走进自我、发现真正的自我、随自己内心而生活,也不会忘却对他们的爱,相反,这份爱只会加深。
《重大的一步轻易迈出》(A Serious Step Lightly Taken)中重复出现内韵音节/ei/犹如一声声叹息,感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诗中“我们一家”选择隐士生活的无可奈何和最后的坦然接受:
The burrs were hills, the snake was a stream, (那些毛毛虫是山,那条蛇是河,)
And the hollow head was a lake.(中空的头脑,是一个湖。)
…
It is turning three hundred years
On our cisatlantic shore
For family after family name.
We’ll make it three hundred more[2]在这里诗人展开大胆的想象,运用隐喻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可以远离战争的世外桃源。可是在战争环境下的自然风景,早已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红花遍野的美好风景了,而是由毛毛虫和蛇这两种令人产生不快联想的动物幻化而成的。这样奇特的想象加之类似叹息声/ei/音的重复,时刻提醒读者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可贵,同时也体现诗人本身关心国事和受难人民的高尚品质。
然而,十分讲究韵律的弗罗斯特在诗歌语言上却力求简单明了、质朴易懂,与现代诗歌相交融。读他的诗,简单的用词和浅显易懂的道理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现代派著名诗人惠特曼和迪金森。具体而言,弗罗斯特认为,普通人的口语,经常涌现出富有诗意的词汇,日常的谈话声调是诗歌声调的源泉。可以说他的诗在美国给读者的感受,正如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诗一样,雅俗共赏、妇孺皆知。读者无需因为缺乏足够对于古往今来浩浩如烟的经典著作的了解或是因为英语水平有限而难以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此外,读他的诗歌的确是树立英文诗歌阅读信心、培养英文诗歌鉴赏兴趣的一个有效实用的途径。在他的笔下,农民、牧民、村妇、普通夫妻都可能是诗歌吟诵者、是诗歌创作者,甚至是农场中饲养的家畜也有可能成为他描述的对象。例如《苹果采收时节的母牛》(The Cow in Apple Time)中,讲述的是在苹果收获的秋季,一只母牛在偶然尝到苹果的甘甜美味之后,从此厌倦干枯无味的牧草,因而闯出牛圈,在果园寻找苹果横冲直撞的情况下被人驱赶、逃离、最后因饥饿瘦骨嶙嶙的故事。叙述者也许是一位恰好路过的农民,也有可能是最终找到母牛的牧者,亦或只是一个农家小孩,在遇到逃离的母牛、看到
她的脸上沾满了苹果的渣滓,嘴唇(Her face is flecked with pomace and she drools)
流着苹果酒糖浆 (A cider syrup…)[2]
的时候的推测和遐想罢了。然而母牛逃跑后的结果是“她的奶水逐渐枯竭,乳房在皱缩”,这也许是冲动带给她的惩罚,也许是她奔向自由必经的苦难。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当由于某种偶然原因,我们突然脱离先前熟悉的环境或优越的生活条件,应该也会经历母牛面临的困境。这时候,我们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弗氏诗歌即使是很普通的话题、但其中也蕴含人生哲理这一特点,在这首诗歌中可见一斑。
在语言浅显易懂方面,更具代表性的诗歌是《预防》(Precaution)。其仅仅就一句话、共两行16个单词:
年轻时,我不敢于激进,(I never dared be radical when young)
是怕老了,使我变得保守。(For fear it would make me conservative when old.)[2]这短短两行言语,吐露出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道理,不要依仗年轻而过分轻狂或太过鲁莽,不然年老时的自己会比其他人更加古板、固步不前。在这里弗罗斯特直抒胸臆、抒情直截了当、浅显易懂的大道理在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这样表达出来。一看到这首诗歌短小精悍的形式,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庞德(Ezra Pound)写的意象派上乘作品《在地铁站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两者可以说是各有风韵、各成一家。但就语言想要表达的意义而言,显然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歌更加明了直白。其实弗罗斯特的诗歌,有效地提高了诗歌大众读者的品味,并且开创了现代诗歌中“雅俗共赏”的先河[4]。
主题的传统与现代元素
弗罗斯特的诗歌充满韵律、是对当地风景的确切描绘,读他的诗歌的确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在领略其美妙的声音和节奏的快感之后,读者会渐渐发现这些简单明了的语言、用词后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他的诗把家乡的风貌和人民的特征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林中的鸟儿(《冬日黄昏张望飞鸟》)、纷飞的落叶(《收集落叶》)、秋收繁忙的景象(《摘苹果之后》)以及小小的蓝莓(《蓝莓》)都可以成为诗人吟诵和描写的对象。在这些诗歌中,读者跟随诗人的笔伐进入到新英格兰地区一草一木、一花一兽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与无限风光。然而这些看似简单自然风光的描绘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世间的普遍情怀。这些诗歌不仅能唤起人们对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憧憬与热爱,更能由此缓解他们内心长期积累的痛苦与不安[5],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诗人一生坎坷和不幸的遭遇有关,妻子、儿子的离世以及女儿的病痛都给弗罗斯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打击和痛苦。诗人虽没有将这些不可触摸的内心隐痛挂在嘴边,但看到这些景象也不免有所惆怅、有所表达、有所领悟。令人敬佩的是,灾难没有压垮诗人,反而磨练了他、使他懂得如何积极应对人生中的这些波折与不幸。比如在诗歌《必须熟悉乡下事》中,一场火灾烧尽了那幢房子,然而却烧不掉丁香花为迎接鸟儿们来临而重新发芽的现实和老榆树重新抽枝的精力,也烧不掉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就像诗中所述的那样:
那幢房子已不复存在,(The house had gone bring again)
给了午夜天空一次落日的光辉(To the midnight sky a sunset glow.)
、、、、、、
然而为了他们丁香又吐新芽,(Yet for them the liac renewed its leaf,)
虽经火烤,老榆树也还抽枝;(And the aged elm, though touched with fire;)[2]
弗罗斯特的这首小诗,表面上叙述火灾烧掉房屋之后,归来寻巢的鸟儿在断壁残垣之间飞进飞出重新筑巢。屋旁的丁香和老榆树虽然也受到大火的烘烤而憔悴,但是看到鸟儿们坚持向前看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依然鼓足勇气、振作精神,重新发芽、抽枝。实质上这些不正是诗人生活的写照吗?不正是诗人在遭遇不幸经历之后的乐观表现吗?不正是不经历狂风暴雨、怎能见彩虹人生哲理的生动写照吗?
关于人际关系这一全球性话题,弗罗斯特在诗歌中也有很深刻的探讨。诗歌《补墙》(Mending Wall)就是阐述这一话题的典型作品,其叙述春天里人们补墙的情形。诗中的“我”思想不落俗套,讲话饶有风趣;他的邻居思想落套保守、一味地奉承古人的思想,认为“墙高出睦邻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其实,墙(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墙)是无处不在的、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可能拆除掉的。弗罗斯特擅长以其特有的非凡才智来发现和寻求丰富的意象以及象征物[6],诗中除了用“墙”这一意象展现了西方文明社会目前窘境所在,还表达了诗人对“墙”的态度:承认它的存在,既不刻意人为修建墙,也不要盲目地试图拆掉它。相反,在某些时候,“墙”是一道很好的防护,正如距离是可以产生美,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它坍塌时,修补一下即可。《补墙》也流露出作者创作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它避免对新的诗歌流派作明确的评判,另一方面也在继承传统上发展。然而正是这样的“矛盾”造就出其独特的写作风格[7]。
总结:弗罗斯特—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的大师
弗罗斯特,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一位当地风景最真实的描绘大师、一位广受读者喜爱的伟大诗人,虽然在他的才华被认可之前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他孜孜不倦,坚持写作,终于获得巨大成就。他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读者们的巨大财富。读弗罗斯特的诗歌,读者可以同时感受声音、节奏、韵律的动听,感受新英格兰自然风光的魅力,感受现代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他的诗歌既具有传统诗歌的优雅高贵,也充满着现代诗歌的清新活力,的确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弗罗斯特擅于从细小平凡的万事万物中,发现非凡深奥的人生哲理。他的创作归根结底是扎根于新英格兰,去传达世界性的意义。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在于,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和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糅合起来[8],在没有纷繁芜杂的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辞藻中,表达自己的情怀和见解。虽然他的一些诗歌也表现他自己思想上的不足,但是他的诗歌依旧是美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星、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他对现实“无论多么悲痛也不抱怨,悲而不怨”[9]的宽容与理解更值得读者们谨记和学习。
注:[1]诗歌标题及内容翻译参照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美)弗罗斯特(Robert Frost,)著;江枫译.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从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美)弗罗斯特(Frost,R)著;江枫译.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从出版社,2012
[3] 林玉鹏.弗罗斯特诗中的空茫[J].外国文学研究,2011(3):73-80
[4] 李应雪.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特叙事诗的多重主题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5):115-119
[5] 杨春梅.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中的生态智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82-87
[6] 邓建平,刘长岭.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50-52
[7] 刘爱英.罗伯特·弗罗斯特:“游戏”中的诗歌与人生[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4):9-13
[8]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9] (美)理查德·普瓦里耶等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诗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