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创刊时间2013年 按季出版
  • 主       管安徽省教育厅
  • 主       办安徽三联学院
  • 编辑出版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主       编金会庆
  •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合安路47号
  • 邮       编230601
  • 电       话0551-63826378
  • 准印证号皖L00-136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三联学报

特种作业之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

2015-04-15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5964

 

彭飞,应世杰

   (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摘  要:本文对我国特种作业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人员的职业适性进行研究,阐述了我国职业适性研究的现状,从心理、生理两个方面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的职业适宜性进行筛选,以期最大程度减少事故的发生。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现场调研、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确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职业适宜性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

关键词:特种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职业适宜性;生理指标;心理指标

  一、引言

  自从工业的产生,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一直备受政府、管理者和工人们的关注,因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还会危害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现在,企业在生产、设备和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但生产事故仍有发生。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1~2010 年,全国非煤矿山累计发生事故16792 起,死亡21252 人,平均年发生事故1680 起、死亡2126 人。金属非金属矿山事故类型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冒顶片帮和高处坠落四类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68%,其中坍塌占20% 、物体打击占18% 、冒顶片帮占16% 、高处坠落占12%[1]。在这些事故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0%一90.0%。因此,本文通过对铜陵、安庆等地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工人进行现场调研,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工人进行职业适应性检测,以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

  二、国内外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研究现状
  2.1 国内金属非金属矿研究现状

  针对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事故原因,国内现有的文献资料主要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原因进行经验性分析[2] [3],得出矿山事故的发生是这样一些事件链的组合(如图1所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失误,导致人、物、环境以及信息缺陷,而这些人、物、环境以及信息缺陷又引发了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生产环境,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管理失误是矿山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到: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因素,如果能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中切断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环,就能有效避免矿山事故的发生[4]。

   

图1 矿山事故致因模型

  但目前国内很多金属非金属矿山特别是非公有制小型矿山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流于形式,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用品不合格,设备存在缺陷等,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诱发了事故的发生[1]。另外,很多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并没有经过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不具备从事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从业资格和相应的身体条件,在作业中安全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国外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研究现状

  在矿山行业 ,美国金属非金属矿山矿工总数为13万人,据统计,每年工伤死亡约 40人,其中露天矿山死亡人数约占75%,10万人死亡率为 30左右。印度非煤矿矿工总数约 22万人,10万人死亡率为 34,年平均死亡 75人。南非矿山约有矿工 41万人 ,近几年的 10万人死亡率为 80左右 ,年平均死亡 320人。远远低于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每年死亡2600人左右 。

  这些国家事故率低的原因主要是:(1)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执法机构,监督和检查雇主执行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情况,对各种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第二种是像俄罗斯 、波兰等国家,设立部一级的机构 ,全面负责职业安全生产监察法律法规的起草 、实施和监察执法工作;(2)采矿大国的矿山企业集约化程度高 ,安全管理意识强 ,技术装备条件好,安全生产本质化程度高。多数公司建立了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部管理标准 ,积极地开展OSHMS实施工作;(3)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与本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培训教育工作相适应的机构,并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培训政策,对最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有明确要求 [1];(4)国外部分金属非金属矿山已经实现全盘自动化,如加拿大不伦瑞克铅锌矿是诺兰达公司的最大地下矿山,已实现凿岩 、二次破碎、装载和运输的全盘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本质安全化[5] [6]。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综合国内外金属非金属作业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内主要从管理和培训的角度提出矿山事故的预防措施,国外在对金属非金属作业安全生产上出台了一系列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因此,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同时,发达国家较注重对新型安全设备的研发,从而从设备安全上降低了作业事故的发生率。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从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设备缺陷以及管理缺失等方面来阐述事故发生的原因,但是在影响事故发生的人的因素中,对于人的更深层次的个性心理及生理特点的探讨则较少。根据法默和查姆勃等人的事故频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某些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可能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些研究者也对某些可能导致工业事故的个人特质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恰恰说明了某些心理和生理特征可能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所在。因此,将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特质方面展开对作业人员的职业适应性检测,检测影响人的作业安全的特质,筛选出事故倾向者,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职业适性研究的意义 

  职业适性[7]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般职业适性研究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1934年[7],美国劳工部就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职业适性检测系统(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简称GATB),广泛用于职业咨询和人员的选拔以及就业指导。我国学者在60年代就开展了职业适性研究,但进展一直较为缓慢,90年代起,职业适性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8]教授和金会庆博士[9]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次研究我们选择2010年7月1号起实施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中特种作业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特殊职业适性检测的指标研究。目前,《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中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要求是:

(1)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2)经社区或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体检健康合格,并无妨碍从事相应特种作业的器质性心脏病、癫痫病、美尼尔氏症、眩晕症、癔病、震颤麻痹症、精神病、痴呆症以及其他疾病和生理缺陷;

(3)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4)具备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

(5)相应特种作业规定的其他条件;

(6)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以下简称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10]。

  而上述的从业资格规定仅是上岗前的例常检测,但特种作业一旦发生事故,其造成的损害将是巨大的,一个刚愎自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十足、经验主义至上的作业人员,在遵守操作规程方面的自律性会比其他人差,这也为日后发生事故埋下隐患。为避免因生理心理上不适宜从事该种作业的人员,应该从源头上科学的筛选出这类作业人员,以降低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 通过职业适性研究最终为国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体现我国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

  五、研究设计方案 
  5.1总体思路

  本项目《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职业适应性检测指标研究》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为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的研究资料以及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的现场调研,得出与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相关较大的生理、心理指标,将指标制定成专家咨询表,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初步形成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体系,之后通过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人员中事故及安全人员进行职业适性检测,结合测试结果对不适合的指标进行调整,最后确定职业适性检测指标体系,并通过在大范围检测,确定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生理心理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5.2抽样来源

  采用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铜陵市、安庆市等两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抽取含有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工种的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以及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进行职业适性检测。要求选择的安全作业人员为本工种工作满一年以上、无事故记录、无职业禁忌症的作业人员,事故作业人员为本工种工作满一年以上、有(2~3次)事故记录、无职业禁忌症的作业人员。

  5.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研究指标体系的研究采用德尔菲(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成专家小组

  参照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各行业协会提供的相关专业专家库清单,结合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的专业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安全管理、劳动保护、心理学、生理学、事故预防、特种作业安全管理技术等),由课题组确定专家名单。遴选专家时,要求专家在该领域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考虑到无应答因素,确定专家人数在70名左右。

  (2)检测指标初筛方案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以及施工现场调研初步获得检测指标,将指标制定专家咨询表,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收到的意见将所有生理、心理指标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3)各职业适性检测确定

  依据专家对“重要性”的排序从得分最高的指标开始累计,将认为重要指标均包含在内。将这些指标筛选出来,进行细化研究,再通过专家会议与现场考证等方法,对所取得指标进行讨论,最终确定适性检测指标体系。生理指标8项,分别为视力、听力、色觉、心功能、肺功能、血压、握力、背筋力;心理指标10项,分别为手指灵活性、手腕灵活性、眼手协调性、注意力、复杂反应、空间知觉、身体平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绪稳定性、安全态度。

  六.小结

  由于每个人在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别,相应地在职业行为上表现出应急能力、工作能力等特征的差别,这说明每个人对所担任工作的适性程度不同。

  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现场调研、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确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作业人员职业适宜性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然后通过一系列仪器和问卷测试这些指标,通过试测寻找各个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从而为选拔特种作业人员提供参考依据,使人机匹配更加合理、科学以提高生产效率,从源头上减少事故的发生,做到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启明.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问题及对策[J].金属矿山.2005年第10期.

[2] 袁策凤. 建筑安全事故预测及其评价[D].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3] 许东强,李军.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成因与预防[J]. 建筑安全,2003, 5(10): 9-11.

[4] 王震.煤矿特种作业工人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相关研究[D]. 暨南大学.2009. 

[5] Miller,Fabien,Corbeil,Paul Andre and Gavel,Ken,Brunswick mining teleoper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CIM Annual General Meeting,Toronto,2000.

[6] Miller,F.,Girard,Y.,Brouillette,E.,Moerman,A.,StArnaud,L.Autoguided vehicles in a production environment,

CIM Annual General Meeting,Vancouver 2002. 

[7]金会庆主编.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132-134.

[8]戴忠恒.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简介及其中国试用常模的修订.心理科学,1994;17(1):16-20.

[9]金会庆.一般职业适性测试的标准化研究.第一届人—机—环境工程学会论文集,1993.

[10] http://www.gov.cn/flfg/2010-06/04/content_1620664.htm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