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1,任静生2
(1.安徽三联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相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研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本文基于ESP教学模式探讨并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应该在ESP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以英语+专业的模式来有效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翻译教学;CBI;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vital parts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but contrary to the fact, its importance has been neglected to some extent. Compared to researches on the competence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always put in the subordinate posi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SP,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m in this field and then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ranslation teaching should adopt the method of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 or apply the model, English + Subject , under the guidance of ESP theory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Key words: ESP;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BI;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引言
据赵永青等(2014)对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各项技能的研究分布为写作、听说和阅读分别占到总体研究的42% 、32%和16%,对各类综合技能的研究占6%,而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仅占总体研究的3%。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正在改变以往被忽视的地位,逐渐引起学界专家学者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视,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这些研究普遍认为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着翻译教学地位不明确、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脱节、教材陈旧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如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改革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和改善师资结构等(王玉西,2010;李忠华,2007;刘晓民等,2013)。 尽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得到了加强,但是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目前还鲜有涉及。笔者曾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ESP”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到的结果竟然是0条,说明在全文数据库中竟无一篇从ESP视角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的研究。 本文拟从ESP理论的角度探索并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2. ESP教学模式的特点及重要性
2.1 ESP教学模式的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金融英语等等。根据Strevens(1988),ESP有别于学校里的通用英语,其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是由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因此他提出了ESP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内容上,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有关;(3)语言上,放在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ESP教学的这四个特征反映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上应该是:在需求上,课程设置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在未来就业时面对的岗位招聘外语要求、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员工外语培训需求;在内容上,大学翻译教学应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即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材料(authentic material)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求,体现培养特色;在语言上,翻译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有关的英语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为主,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总之,ESP理论下的英语翻译教学与普通英语翻译教学,尤其是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英语教育资源的丰富和英语基础教育在我国的大面积普及,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这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将逐渐转向专门用途英语。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将会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2012a)。基于对ESP教学特点的分析与认识,下面将分别探讨针对ESP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2 ESP教学模式下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机构落户中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跨国并购和投资。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大量既通晓专业,又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组织等用人单位要求的不再是初步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而是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用英语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包括能进行更高层次的英汉互译的交流。
因此,外语,尤其是英语,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单单依靠高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全球化大市场的需求,社会发展对于专业加翻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译者具备职业化技能,不仅对源语文本能充分理解,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外的专业知识(方梦之,2012),此种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的翻译人才因为不具备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并不能立即为行业和专业技术领域翻译需求服务(李忠华,2007)。因此,ESP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3. ESP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许多研究都认为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着翻译教学地位不明确、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脱节、教材陈旧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的角度分析,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型和能力型,要求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够立即运用英语开展工作,能翻译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技术文献。如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在工作中需要翻译设备仪器的说明书、技术规范等,或者可能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商务谈判并翻译合同文件。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要求情况下,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他们的未来职业定位的需求去设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
然而,反观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翻译教学课时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课程设置的内容与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也不相符。眼下大多数高校在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中普遍缺少对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第二版)涉及翻译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在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完成句子翻译训练。这套教材每册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Section A和Section B组成,翻译练习只出现在Section A的课后练习中,包括6句汉译英练习和6句英译汉练习,分别有240个汉译英单句练习和240个英译汉单句练习。而实际上这些翻译训练只是对课文中出现的词组或句型的进一步巩固,根本不涉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 并且这些给出的翻译练习句子往往是既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产生联系,也不能结合现实生活情景,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无趣而提不起学习英语翻译的热情。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随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增加、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该套教材并未把翻译练习从句子转换为难度增加的短文形式,而是从第一册到第四册始终是要求学生做单句翻译练习。教师对内容并不连贯的单句翻译练习很少讲解翻译中词语的增减、语义的转换等等翻译技巧。仅靠480个单句翻译练习学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英汉互译技能,更不可能应对未来工作岗位对翻译能力的要求。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缺乏自然常识。按照Strevens提出的ESP的特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应该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有关,应采用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模式,即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因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或工具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或二语教学效果,学生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得到最迅速的发展”(Stryker & Leaver, 1997)。为此,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了解有关的职业需求。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语言学专业或英美文学专业或翻译学专业,虽然具备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及翻译理论,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但因缺乏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在处理与专业学科内容有关的翻译教学问题时多数教师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3)师生对于学习英语翻译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把重点过多地放在培养学生听和读的能力上,即过分强调输入。而翻译是语言知识的输出,更能够考察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虽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师生都过分相信英语教学大纲的导向作用而未能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做好系统设计。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并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①(2007)在三个层次的要求中,在阐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时,指出能借助词典,达到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的英译汉速度和每小时约250个汉字的汉译英速度(一般要求);在阐述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关系时,翻译能力总是排在其他四项能力之后。前教育副部长吴启迪在2003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在,由于某些学校教师对四、六级考试认识不到位,把重点放到了片面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提高。②”
由此,导致师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相对于其他四项能力而言是最不重要的,由此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不必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翻译原理和翻译技巧,只须要求学生完成每个单元的课后翻译练习即可;而学生则只要求提高其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多年来翻译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仅仅占试卷总分值的5%,这种状况直到2013年才有所改变,翻译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试卷中提高到试卷总分值的15%。即使如此,学生对翻译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足,未能认识到学习翻译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未能认识到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是翻译技能在工作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更是如此。正如蔡基刚指出,这种需求差异说明学生往往只注意自身学习英语的需求,而看不到客观需求,看不到潜在的社会需求或专业需求。 而大学可以预见到未来的需求,应该把学生眼前的个人外语需求引向国家外语需求,引导学生往潜在的方向前进。(2012b, 2014)
3.2 ESP教学模式下对翻译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向翻译教学适当倾斜,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编写应用型教材,使翻译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突出ESP。目前,我国的许多行业正在加快企业国际化进展。因此,许多企业的岗位招聘时明确规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如招聘发电机系统工程师对英语的要求的描述是“能够用英语熟练地阅读技术规范、程序文件、标准,能借助词典独立翻译专业文章”;招聘设备工程师的要求“能阅读并准确翻译设备说明书、技术规范”等。由此可知社会对懂专业会翻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紧迫的。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回应此类教学需求时责无旁贷,大学英语教学在课时分配上应给予翻译教学一定的倾斜,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英语为主要语料,即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突出ESP教学的重要性,制定目标明确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 并在大学英语教学时间分配中有意识地适当地向翻译教学倾斜。
2)制定合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之后,还要配备能够完成翻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合格的翻译教学教师。翻译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去适应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加强对相关专业学科内容的了解,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蔡基刚,2012c),主动把翻译教学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 如翻译练习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材料,采用CBI的教学模式;自觉学习ESP教学理论知识,了解ESP翻译课程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国内外有关ESP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将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与相关专业教师合作,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有关专业词汇和有关行业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便于设计翻译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翻译教学的内容。
3)采取多种措施让师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一是让师生认识到,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已成为科技和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目前进行专业学习的所有学生来说,熟悉和掌握必要的翻译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打好基础,对于培养未来在工作中运用英语能力是无比关键的。因此师生都应重视翻译教学,因为在许多英语商务谈判中往往是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员更能起到关键作用(卢思源,2011);二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翻译课堂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翻译教学,利用学生已有专业知识进行英译汉或者英译汉的翻译实践;三是介绍中英两种语言方面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异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4. 结语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急需的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ESP教学特点初步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其有效性有待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进一步检验。期待未来出现更多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尤其是结合ESP教学特点的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更符合学生、社会和国家的需求。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参见http://www.ahedu.cn/AHEDUNSPortal/NewsCenter/WJFG/LDJH/List/10875.shtml2014.8.19
参考文献
[1] Strevens .P.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Stryker.S.B & Leaver. B.L Contente-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蔡基刚.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 外国语 2012(1): 69-76
[4] 蔡基刚.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蔡基刚.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 蔡基刚. 国家外语能力需求与大学外语教育规划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5-21
[7] 方梦之. ESP与翻译职业化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
[8] 李忠华.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7-49
[9] 刘晓民,刘金龙.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山东外语教学,2013(5):69-73
[10] 卢思源. 从ESP和“一条龙”管理模式的角度探讨英语课程的改革 [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5-17
[11] 赵永青,李玉云,康卉. 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 (1):27-35
[12] 王玉西.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