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辉 付英楠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圣人身上充满了浩然正气,永远不放弃道;圣人具有忧民爱民的博大情怀,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圣人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势”而为,达到了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圣人节俭廉洁淡泊,无私无欲,守道抱朴;圣人才干卓越,智慧超群,仁义智勇兼备;圣人奋发有为,除旧布新,自强不息;圣人高瞻远瞩,思虑缜密,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圣人贵柔守弱,热爱和平,除暴安民;圣人人格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威武不屈,刚直不阿;忧民爱民;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勤劳善良,智慧勇敢;节俭廉洁,艰苦奋斗;锐意改革,自强不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热爱和平,亲邻睦邻。
关键词:圣人人格;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忧民爱民;精神特质
圣人的人格是《淮南子》一书着墨的重点。它不厌其烦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圣人的人格,热情赞扬了圣人的博大情怀、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圣人人格是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寄托了它的理想与追求。其实,圣人人格也高度浓缩了道家和儒家等学派的理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期盼与渴望。人们可以从圣人身上发现中华民族的某些精神特质。今天,笔者比较系统地探究圣人的人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完善新时代人们的道德品质,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等等或许具有积极意义。
1 圣人身上充满了浩然正气
亚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87《淮南子》中的圣人正是这样的大丈夫。圣人偕日月,傍大道,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在辽阔的穹宇之中为中华民族树立了永久的精神坐标。他“法天顺情,不拘于俗,
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2]365圣人依循天地的运行规律,不受世俗拘束,不被人事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阴阳、四季的运行为法则,顺应时运而安处自己的位置,适合时宜而乐守自己的事业。他恬愉虚静,公平公正,对外界的一切没有什么特别亲近,也没有什么特别疏远,怀抱着清净之心,熏陶着中和之气,以顺从天性。他和道融为一体,与德紧紧相依。孔夫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3]268只有经受过重重磨砺,方显出大丈夫的本色。背靠灾难,脚踏危险,利害摆在前面,然后才能看出圣人是永远不放弃道的。即使身处温柔之乡,脂粉芳香,靡靡之音,不足以使圣人萦乱精神意志,而丧失天性;身处穷乡僻壤,隐身丛林草野,吃糠咽菜,圣人也不会忧愁憔悴,心生怨恨,失去内心的欢乐。生时进取,死亦坦然。无论是富贵、贫贱,抑或是荣辱、得失,都不能动摇他对大道的不懈执着[2]41。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任何困难、重压都不能使之屈服,任何强敌都不足使之畏惧,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2 圣人具有忧民爱民的博大情怀[4]
《修务训》说:“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2]1132 圣人不以自身低贱为耻辱,而为道不能实行而羞愧;不忧虑自己寿命短促,而忧虑百姓困窘。圣人心里想的是民众,做的也是为了民众,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例如,神农氏教导人民因地制宜植树种谷,常常冒着中毒的危险亲尝百草的滋味、水的甜苦,让人民知道哪些应该避开,哪些可以取用,为人民解除病痛。尧帝奉行孝慈仁爱,对待人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兄弟,他经常冒险深入到偏远地区为人民铲除了四害。舜帝教人民建造了房屋,筑土为墙,用茅草、芦苇盖顶,让人民不再穴居野处,都有了房屋安家,不再经受风霜之苦。夏禹淋着暴雨,冒着狂风,奔走在四方,凿龙门,辟伊阙,挖通长江,疏浚黄河,修筑堤防,开辟道路,制服洪水,平整土地,安定民众。商汤起早贪黑,用尽智慧思虑国事,为民减轻赋税,布施恩德,赈济贫困,吊死问疾,供养孤儿寡母,还拿自己的身子在桑林旁边祈求上苍降雨[2]1132。圣人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务人民之所需,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博大忘我情怀永远值得人们敬仰。
圣人尊重民众,顺应民意,造福于民。《齐俗训》说,尧帝引导万民,“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2]606尧帝引导万民,让住在水边的从事渔业,住在山林的从事林业,住在谷地的从事牧业,住在平原的从事农业。土地都适合各种行业,各种行业都有适合的器械,各类器械都能派上适当的用途,各种用途都适合使用器械的人才。人们安居乐业各用其长,互通有无各得其利。因此,背离的人少,而顺从的人多。发展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人民的活动不加干预,这就很好地顺从了民意,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在奖惩方面,圣人也依顺民意。《氾论训》说:“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2]806所以圣人依照人民的喜好来鼓励人民向善,依照人民的憎恶来禁止奸邪,所以能够奖赏一个人而天下人都赞颂,惩罚一个人而天下人都害怕。因此,制定的礼仪法制都符合民心,“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2]632三皇五帝的法典不同,但是他们得民心是一致的。
总之,圣人的所思,所想,所为,都顺应了民心,合乎民意,具有浓厚的民本情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3 圣人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势”而为
《淮南子》非常强调权变的思想,重视因“时”、因“势”而动静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说,知不知权变,能否因“时”因“势”而动静体现了人们的智慧高低,决定了人们能否成功。《氾论训》揭示道:“权者,圣人之所独见也。……不知权者,善反丑也。”[2]786《淮南子》把权变视为超人的智慧,是圣人所独有的,知权达变事半功倍,僵化死板死路一条。《说林训》说:“圣人者,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2]1046。《氾论训》说:“圣人者,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时而动静……物动而知其反,事萌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2]791能称得上圣人的人,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顺时世而动静。事物运动起来知道它的转化,事情有了苗头观察它的动向;变化了能认识它的新摸样,运动的有法子对付,达到了无为无不为的绝妙境界。圣人有时委曲求全是为了以后大展宏图,有时弯腰曲背是为了以后顶天立地。他不能创造时机,但能抓住时机。他不能改变形势,但能顺势而为。因此能光耀人间。圣人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势而为的卓越智慧不正是中华民族卓越智慧的表现吗?中华民族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动静,高潮时抓住时机,顺势而上,低潮时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英勇悲壮的史诗,演奏了一首首克强敌、撼山河催人奋进的凯歌。
4 圣人节俭廉洁淡泊,无私无欲
在老庄道家那里,圣人都是生活极其简朴,内心无私无欲的典范[5]281。《淮南子》坚守了老庄道家的这一传统。圣人“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廉而能乐,静而能澹。”[2]871圣人乐于修德而忘掉低贱,所以名位不能动摇他的志向;乐于得道而忘掉贫穷,所以利益不能使他动心。因而清廉而能快乐,虚静而能知足。生死穷达、名利富贵对于圣人而言如同过眼烟云,忽然而已,他一生都是与道同在。守道抱朴是圣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精神训》云:“圣人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2]394圣人饮食只求延续生命,衣着只求遮住身体,适应生命的起码需求而已,从不追求更多的享受。因此,圣人活着没有名位,死后没有谥号;他不聚敛财物,也不追求扬名,美德纷纷聚集到他身上他也不显出盈满。[2]422圣人这样节俭廉洁以示下,其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树立一个俭以养德的榜样。其实,不仅道家,包括儒家、墨家等学派也都十分推崇节俭廉洁的美德,这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道德品质,成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评判标准。也正是这样的优良道德品质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艰苦创业、奋力开拓、正派做人,在世界各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之,那些暴殄天物,挥霍浪费的暴发户会受到人们的鄙视,而一些贪污受贿之徒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5 圣人才干卓越,智慧超群
《淮南子》还把圣人描绘成仁义智勇兼备的完人。《氾论训》描述了圣人的作为:“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2]770圣人治国之道是:宽松而又坚定,威严而又温和,柔软而又刚直,猛烈而又仁慈。治理国家是非常艰巨繁杂的伟大事业,头绪很多,各种关系纵横交织,这就要求统治者头脑清晰,善于提纲挈领,排忧解难,理顺各种关系,使之有条不紊,互相协调。治国的举措如果太刚强就会造成震荡,引起反弹,不能达到和睦,太柔软仁慈就会放纵,失之于软,没人听从号令。圣人得到了大道的精髓,居于刚柔之间,各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上下左右亲近和睦。《诠言训》称赞道,圣人兼备仁义智勇,他和外界打交道,事物变化复杂而又迅速难测,一定掌握着能应付千变万化的秘诀[2]867-868。圣人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够及时预测,早早应对,因而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圣人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修务训》说:“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2]1167圣人善于剖物析理,因而各种疑难、是非问题都会被圣人分析得井井有条,解决得令人满意。
6 圣人奋发有为,除旧布新
《周易·乾》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3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鞭策自己,重视革故鼎新,不断创新创造,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从西周的新政到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再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百日维新”等等,直至我党实行的改革开放,展现了一幅幅中华民族为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文明而努力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正是这种不甘落后、与时偕行、积极探索、锐意改革的精神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获得了持久动力。圣人正是作为改革者的形象被《淮南子》塑造的。《泰族训》正确指出了改革的意义:“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败扶衰,黜淫济非,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2]1193-1194圣人改革变法不是喜欢改变古法和常规,而是为了挽救破败振兴衰落,去掉淫乱排除错误,以便调和阴阳二气,顺应万物的适宜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顺应万物的适宜发展,便利人民生活,造福百姓。因此,《氾论训》认为:“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2]759它还讥讽了所谓古制不可变的迂腐说教,认为,假如古人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更改,那么椎轮车到今天还不会变成大輅(车)[2]1010。《人间训》分析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2]1112这些圣王明君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因而都能彪炳史册。而一些不知权变的人死守“仁义”、“礼法”,腐朽透顶,结果身败国破,成为历史的笑柄。例如,“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鲁治礼而削,知礼而不知体也。”[2]622徐偃王行仁义而亡国,知仁义而不知时也;越文种功成而身败,知忠而不知谋也,[2]791等等。它还嘲笑那些企图“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 [2]995的人就像刻舟求剑者一样愚蠢可笑。
7 圣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圣人是得道之人,他高瞻远瞩,思虑缜密,能够见微知著,由近及远,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说山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2]947圣人慎重对待微小的事情,行为举动适合时宜,对于形形色色的伤害重重戒备,灾祸自然不会滋生。“圣人见祸福于重闭之内,而虑患于九拂之外”[2]1234。圣人注重日常修身,功夫用在平时,总是在祸患还没有出现时便研究它,而不是等到它形成以后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才去操心费力,盘算怎样应对,因此祸患不能伤害他。德政的兴盛和衰落,事先都有苗头从风气上显露出来。圣人善于分析事物的征兆,及早做出了判断。“福之萌也绵绵,祸之生也分分。福祸之始萌微,故民嫚之,唯圣人见其始而知其终。”[2]580幸福的萌生,根由细如游丝;灾祸的到来,迹象微似尘介。福祸开始萌芽时,总是隐微不明显,所以民众轻视不当一回事,只有圣人才做得到从萌芽状态预见到最终的结果。商纣王用象牙筷子进食,箕子哀叹不已,预感到纣王贪欲无法阻止,国家将要灭亡;鲁国用木偶人陪葬,孔子叹息心痛,诅咒不仁者断子绝孙。圣人能从外表推知内里,能根据显露的迹象推知隐伏的实情。所以,江河发源于山中定将注入大海,庄稼长在田野最后一定要收归粮仓,圣人看到事物有怎样的开头,就知道它将如何收场。圣人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遭受了种种挫折,却总能浴火重生,一次次顽强的站立起来,实现民族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正是得益于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他说:“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7]。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一定会兴旺发达。
8 圣人热爱和平,除暴安民
老庄道家都贵柔守弱,主张以柔弱处世,提出了“柔弱胜刚强” [8]198的著名论断。道家要求人们交往应当谦敬不争。国与国之间往来,大国更应该注意保持谦下,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他们都反对暴力,把战争视为不祥之事。在不得已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哀者必胜” [8]311,即慈悲(被迫自卫)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淮南子》与老庄道家一脉相承。它并不反对正义的战争。认为当天下无道,贪婪强暴之人残贼天下时,圣人挺身而出是要担当起“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除万民之害”[2]876的重任。同时它认为,要把战争的发动者与广大的人民区别开来,正义战争只能惩罚发动战争的君臣,不能把矛头对准敌国的人民,即“剋国不及其民”,而且还要“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2]880这是很正确的思想。《兵略训》指出用兵的上上之策与境界是:“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遂……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2]889。其基本含义是,以仁政治理好国家,做到上下一心,君臣同力,恩威布于四方,就能够使千里之外的敌军不敢来犯。这样才能避免战争,赢得和平,是最好的对策。当然,不只是道家,而且儒家、墨家的思想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都是一致的。热爱和平,亲邻善邻睦邻,厌恶战争与暴力,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是中华民族血脉流淌的基因。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之时,中华民族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和平友好相处,采取开放包容的国策,把国家的繁荣成果惠及周边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的对外战争绝大多数是自卫性质的,主动进攻的战争很少,即使发动极少的侵略战争也都受到多数人反对。因此,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假如要一位聪明的人来判断哪个国家人民最为善良,那末无疑的,他必会选择中国人”[9]78。日本学者桑原在《东洋史说苑》一书中评论说:“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武力,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10]203。
除了上述诸方面以外,《淮南子》论述的圣人人格还有其他一些内容,诸如,圣人讲求诚信,“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2]1183。“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2]786圣人志向远大,注重修养自身,劝善改过,品行方正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逐渐积淀凝结而成的,其中不乏众多的思想家们对其进行了加工、提炼和升华,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与特定的意义。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比作一条历史长河的话,那么,《淮南子》中的圣人人格理论就好似一股清冽甘醇的泉水,为这条历史长河汇入了时代的活水。
9 圣人人格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淮南子》从道家的基本意旨出发,兼容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理想人格,对圣人人格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发,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高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些精神特质。圣人人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值得当代人们认真汲取。作为当代学人肩负着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圣人胸怀大道,秉承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表现了中华民族刚直不阿的高贵品质。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尤其需要发扬光大这种正直品质。利益面前不能丧失国格人格,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玷污名声。要坚持正道,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正当的利益,用自己的突出贡献得到应有的名誉,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过上幸福生活。要经得起各种考验,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坚守住底线,坚持原则,警钟长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圣人忧民爱民的博大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他们的小学生。要公正无私,一心为民,心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贴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呼声,回应他们的新期待。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当作衣食父母,心怀敬畏,以赤子之心报效人民。圣人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势而为的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的高超智慧。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能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如期建成。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洗礼的炎黄子孙,如今对世界发展的大势、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深刻认识与把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必定能够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节俭廉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值得中华儿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世时怎样变化,节俭廉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不能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先人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即使将来建成了社会主义,达到了社会主义发达阶段,仍然需要保持节俭廉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这既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由科学发展、永续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更是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圣人才干卓越,仁义智勇兼备正是中国人的化身。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智慧、仁爱、勇敢著称于世。以仁爱立身,友善待人是人们自立于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以勤劳致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不要幻想有什么救世主,能够改变命运的只有依靠我们自己。勤劳光荣,懒惰可耻,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靠的就是勤劳与智慧。智慧是能力,是谋事做事的重要素质,是创业和创新创造的保证。刻苦学习,深入思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是每一个人必修的基本功。勇敢的品质在当代的主要价值应该是不畏权势,自觉公平公正履行职能,行使权力,敢于依法办事,主持公道,伸张正义,遇见不平能够仗义执言,遇到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害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只有如此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圣人奋发有为,除旧布新,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正是中国人民不甘落后、昂扬向上、勇立潮头唱大风精气神的真实写照。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依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正在也必将在将来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改革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党的生命力的源泉。改革创新要求人们要有一种朝气,有一种不怕输、不服输的锐气,有敢闯敢干的工作作风,勇于打破陈规陋俗,抛弃一切不和时宜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以全新的思维和办法来开展工作。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奖掖新人,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并从完善制度着手,形成一整套健全的体制机制。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这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维习惯促使中华儿女时刻保持戒惕之心,身处逆境不消极怠惰,积极练好内功,积聚潜能,蓄势待发;时逢顺境亦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遇事留有余地,从坏处着手,向好的方向努力。忧患意识为中华民族的肌体里植入了顽强的生存基因,使得中华民族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震惊世人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正处在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征程上,全体中华儿女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今后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充分的判断,在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的同时,宁可把不利条件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困难看得大一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攻坚克难,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圣人爱好和平,反对强暴,顺天应人,符合世界潮流。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人民爱好和平,讲求修善和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11]89,讲的是由博大精深文明陶冶的中国人的儒雅风范。
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既充满了刚烈正直的侠肝义胆,也饱含着仁慈博爱的似水柔情。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忠实践行谦敬礼让的美德。这一美德推广到国家之间就是讲信修睦,友好相待,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合乎逻辑的延续,能够有效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问题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来处理国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狭隘的,短视的,也是行不通的。在应对很多风险和挑战时,任何国家与民族都不可能置之事外,独善其身。人们要以“地球村”的理念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界限,破除强权政治,用平等、友善的心态来共同克服人类发展中的障碍。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思想与和平演变策略保持高度警惕,对他们的种种阴谋做必要的斗争,以斗争求和平。让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图谋对华和平演变的可怜虫们在伟大的中国人民发抖吧,十三亿中华儿女正在昂起高贵的头颅,挺起伟岸的身躯,迈着自信、坚定、执着的步伐优雅地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金良年.撰 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7.
[2]徐匡一.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622.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268.
[4]宋辉. 西安: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2)
[5][晋]郭象. 注 [唐]成玄英. 疏 庄子注疏[M].北京: 中华书局,2011:281.
[6]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
[7]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N].2014.10.9,2
[8]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价(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8.
[9]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78.
[10]【美】阿瑟·史密斯等.中国人三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203.
[11]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