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创刊时间2013年 按季出版
  • 主       管安徽省教育厅
  • 主       办安徽三联学院
  • 编辑出版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主       编金会庆
  •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合安路47号
  • 邮       编230601
  • 电       话0551-63826378
  • 准印证号皖L00-136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三联学报

浅议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征候

2015-04-10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4529

 

戴瑞 

(安徽三联学院英语系,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文章从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出发,研究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征候。把浪漫主义和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的努力起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热潮之中。随着文学家对后现代主义内涵的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突然发现, 浪漫主义的元素悄然地苏醒在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旨趣之中。在众说纷坛的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描述中,研究者们惊讶而又轻易地发现了许多当年浪漫主义曾感触过的理念乃至主题风格的痕迹, 而这二者之间类似的渊源是现代性研究领域所广泛关注的论点。文章认为,浪漫主义文学着力刻画典型人物,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某种思想情感倾向。现代性尤其是审美现代性的导入为学术界重新审视浪漫主义拓展了一个闪亮的视野, 或者研究者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 从浪漫主义观入手来研究现代性的征候, 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问题研究提出创新的理念。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现代性,文学征候
     

   一、现代性缘起
  对于现代性的理论,不同的理论家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性概念也因此充满了嬗变性和复杂性。人们确实难以准确定义现代性(modernity) 的概念和内涵。在大量查阅了西方文献后, 研究者们发现现代性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现代化” (modernization) 、“前现代”(pre - modern) 、“现代”(modern) 、“后现代”(post - modern) 、“现代主义”(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前现代性”(pre - modernity) 、“后现代性”(post - modernity) 等词都是一些错综复杂、含糊不清的抽象概念。同时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研究涉及广泛,覆盖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众多领域, 现代性的应用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学科上的区别。然而, 在丰富的客观文献当中, 这些定义的概念总是让人无法深入明确的把握现代性的真正意义。
     

  关于现代性, 首先就要对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仔细地加以梳理和辨析, 弄清其语义所指及其隐性逻辑,否则,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对话,人们难免会形成对现代性的误读, 从而阻隔问题讨论的深入。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对现代社会作出的“多元制度”的阐释。他认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框架的建构者,但又必须对他们的理论重新加以思考。他指出,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角度对现代性做出的定义和诠释的;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缘于复杂的劳动分工及其刺激;而韦伯则更多地侧重于体制和“理性化”的范式。在反思三大思想家对现代性理解的过程中,吉登斯发现,古典现代性理论普遍存在着把复杂的现代性诊断为某种单一维度的倾向。如果社会学家对社会理论赖以形成的背景时刻保持清醒的话,就会认定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是多维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融合了经典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同时结合晚期现代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有关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工业主义监控系统军事力量等基本制度的维度。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文学现代性的一致性

  (一)浪漫主义文学在与现代性的融合与冲突中谋求发展
      
  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指出:“有两种彼此冲突却又相互依存的现代性: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那么它是进步的、理性的、竞争的、技术的;另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它显然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因此,研究者们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性是相对于社会现代性而言的文化批判。在启蒙运动热潮中,众人皆崇尚理性,追随理性,把理性当作万能的尺度时,卢梭却清醒而敏锐地感悟到了这种理性主义的危险,他反叛理性主义的原则和道德主义原则,忘我地地倡导“回归自然”,坚持个体感性的自由主体地位,强烈地呼吁人们把自身的真实情感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勇敢地解放出来,并大胆地对传统的文明道德观念进行强烈的抨击和质疑。卢梭对现代性的反思恰恰揭示了现代性的起源。浪漫主义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其批判武器是情感和审美。因而浪漫主义运动意味着现代性的获得。
  浪漫主义不仅是对人的能量也是对人的弱点的进行认知,寻求人本身内在的无穷的力量,热烈地赞扬生命与人生以永恒的价值,即感染人的诗意,这也是现代性的基本涵义。卢梭浪漫主义所展现出的是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真实而热烈的情感。在他那里,传统的“自然”概念,产生了一种新的感情内容,。自然状态汇成了一首无比浪漫的田园牧歌,成为现代性批判的源头。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以及启蒙运动的分歧恰恰就在于是否接受“个人”为主导的理念。理性主义范畴的个人主义强调统一性,而浪漫主义的个人价值的体现反对一成不变,而是歌颂突出个性。因此两个恰恰相对的趋向就存在了:其一是极具理性的启蒙,其二是真实彰显个人价值的的浪漫运动。对于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我的看法是,作为理性的个人,是基本相似的,因为这种统一的要素是惟一主体的要求,真理是由每个个人各自为其自身、通过运用不受传统或外部权威的影响所作的个人独立判断而获得的,换句话说,是出于同样闪耀的“纯粹的自然之光”。——与此相对的是浪漫的个人主义,个人的价值所在倒不强调刻板统一,而是各具特点,风格突出,浪漫的个人主义所推崇的目标是个性的、或彰显异秉的培养。浪漫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强烈的释放、对自由的追求的忘我、丰富诗意人生的理想。浪漫怀抱着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诗意和想象;而浪漫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忧伤、无奈、庸俗和势利。这些都源自于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性的冷漠与无情的最早觉察,使浪漫主义者对人生的诗意憧憬往往陷落在可怕的现实之中。如果问浪漫主义追求什么?很显然,浪漫主义者在寻找心灵的平衡,更在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和谐。他们在现实与想象、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浪漫、欲望与生命、势利与单纯、此岸与彼岸、有限与无限、不幸与幸运、懦弱与勇气、功名与审美之间寻找平衡。

  把浪漫主义和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的努力起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热潮之中。 在形形色色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论述中,研究者们不难发现许多当年浪漫主义曾涉足过的问题乃至思想风格的痕迹, 而二者之间这种似曾相似的根源便在于现代性这一至今仍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例如培根在《新工具》中就指出, 现实不应依赖于传统; 传统的权威应被搁置;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非权威的产物。 对此, 伯勒在其1990 年出版的《反讽和现代性话语》一书中作出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刘小枫对伯勒的主旨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从形式上看, “后现代”与浪漫派的一致之处在于, 两者都显得是激越的现代性批判, 但实际上两者既不是现代性的克服, 也不是一个新的开端, 而是在批判现代性中延续或推进了现代性原则;从思想内容上看, 形而上学之终结、人的终结等论点, 以及对元知识学的攻击和诗的隐喻、感性的美化和强调, 浪漫派已着先声。在这一意义上, 浪漫派思想本身就是现代性原则的一种类型, 它包含着对现代性的独特提法, 对现实政治和日常生活结构的转变的独特反应态度。这样, 到了18 世纪中晚期, 启蒙思想家们便逐渐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确立了理性便是人类进步的现代性观念。现代性在人的心性情感领域以及其外在表达形式——文学艺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则由勃兴于18 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运动来完成。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浪漫主义的兴起对于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里确立主体的自我确认、自我肯定的现代性原则以及最终全面推进这一现代性原则所起到的划时代的作用。
          
  (二)主体与客体的合一是浪漫主义文学现代性征候的重要体现
      
  雷内·韦勒克这样指出:浪漫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就是在研究者们这个时代已经明显注定失败而且已被人放弃的那种理想模式。他们非常想通过作为“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的诗歌使主体与客体顺其自然地合体,并努力使人与自然、意识与无意识协调起来。浪漫主义所理解的现代性不满于社会文明发展对人性的扼杀与威逼,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机器、追求利润与功利至上所带来的追求功利,私欲膨胀的丑恶现象,坚强地追求情感和审美,同时勾勒社会理想,寻找诗意失落后的补救。作为精神表象的文学, 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文学是反映现实的理论的典型形式, 高度概括了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然而,文学联系和把握现实性, 表现在具体方式上, 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文学本身历来就存在着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在这些思潮影响下的创作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出多角度的折射。由于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家认识和表现生活的角度的差异, 便形成了创作主体反映现实不同质的体现, 反映了文学把握现实世界方式上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 文学发展的历史, 实际上是文学对现实性( 包括客观存在和实践经验) 的体现方式擅变的历史。
      
  文学客体超越现实的虚拟性, 是浪漫主义文学把握区别于具象式、概括式把握的主要标志。这种对现实性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把握,较之具象式和概括式的把握有着明显的差异, 文学的客体是现实社会和自然界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出现的, 但是,浪漫主义文学把握现实性亦是通过刻画典型,强烈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倾向。这些典型和倾向,也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它通过审美接受者的经验,即通过现实社会生活和自然对应物的触发, 以联想为桥梁, 传达创作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和认识。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倾向于再创造现实为特色的,其艺术世界是现实性的缩影或折射,是现实性的虚幻表现, 是艺术创造的现实。浪漫主义文学将人间世界理想化,逻辑地创造想象的现实;文学对现实性把握方式的擅变,为其自身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着艺术经验, 使其成为创作实践的新的艺术方法。很明显,把握方式从具象,到概括,到虚拟,到艺术抽象, 是文学逐渐发展的客观现象,是现实制约文学, 文学超越现实性的规范和升华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 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呈现由弱到强、由低到高逐渐深化的态势。然而,任何一种新的形态都带有或残留着旧形态的痕迹, 文学更是如此。正如刘小枫所说:“在这些主题下面,深深地隐藏着一个根本的主题:有限的、夜露销残一般的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如何超逾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去把握着超时间的永恒的美的瞬间。” 在文学史的各个阶段,虽然有某一形态文学的生产成为文学主流的现象, 但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学同时并存发展, 不可能出现完全由一种形态的文学取代其它形态的文学的一统天下。这是由作家把握现实性的方式不可能同一所决定的。作家把握现实性方式的演进,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审美意识的演进为动力的, 是人类审美意识由要求具象化艺术到要求抽象化艺术,推动了把握现实性方式不断更新的结果。文学史是创作主体把握现实性方式竞赛和更迭的历史,是创作主体展开创作竞争。
  

  伯勒指出从浪漫时代的萌芽到18 世纪末(浪漫主义的全面兴起) , 在人类历史上, 诗、文学和艺术首次被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卡林内斯库也注意到浪漫主义在文学审美领域里确立现代性原则并最终在全面推进这一原则的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指出, 在17 世纪末到18 世纪初的“古今之争”中( 在英国, 斯威夫特的《书的战争》体现了这场论争) ,即使许多赞同“现代”的人们也仍固守古典主义超验的、永恒的美的模式, 他们认为, 现代人优于古代人仅在于前者能以一种更理性的眼光来理解这一模式。 对浪漫主义现代性意识最清楚的表述也体现在司汤达( Stendhal ) 《拉辛和莎士比亚》一文对浪漫主义的定位中。司达汤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既不是从历史分期入手,也不是从某种特定的风格入手, 而是敏锐地抓住了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感悟, 即审美旨趣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浪漫主义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它以当代人的理念和信仰为指导, 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充分的愉悦。因此, 研究者们完全有理由认为, 浪漫主义的确是现代性在艺术和审美领域里进行自我确认、自我肯定所迈出的具有纪元性意义的一步;从此, 美的评判标准从传统转到了当代, 从摹仿转到了创造, 从有限转到了无限, 从超验转到了本身, 从理性转到了情感, 从外在转向了内心—— 一句话, 自我的生命律动成了美和浪漫的唯一源泉头。而且, 浪漫主义勃兴之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 它在诗歌和美学领域内推进了现代性原则;“古今之争”终于以现代人不仅在科学哲学, 而且最终也在文艺美学以及人的情感领域里的全面获胜而结束。
  

  因此研究者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 这段时间是西方历史的分水岭, 因为它将现代主义的内涵完全确立起来了。这体现在它( 浪漫主义) 以一种全新的活跃的现代意识彻底否定了古典主义的循规蹈矩。它为文学艺术史引入了完美的无限性的创造空间, 从而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文艺循环发展论和不可超越的完美理论。这种新的诗歌观的最重要特征是: 以创造取代摹仿; 强调诗人的天才发挥和想象空间; 以历史的发展变化观打破死板的文类等级制度; 提倡人们欣赏和阐释的无限可能性。至此, 在“古今之争”中, 现代人、(moderns) 终于在诗歌领域里也取得了一席之地。于是, 现代性的时代才真正启蒙。  这样, 主体性自我肯定原则终于全面确立起来了, 所以, 研究者们认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对于现代性的完全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浪漫主义文学创造对文学现代性的合理把握
      
  浪漫主义文学作为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创作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震撼的。从文学本身所具备的特质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与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奇妙的构思、手法夸张等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决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想象、比拟、象征等抽象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英雄,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现实主义创作的冷静刻画和细节真实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是极少见的,即使是写实的场面浪漫主义也把笔墨用在对奇异新鲜事物的表现上,尽力表现主观感觉和思想感情。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古典与浪漫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差异从具体的含义上来讲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的和天真的事物视为“自然的”。 而浪漫主义认为未知世界是神秘的,变幻的,不断演化的。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突出自然来彰显文学应偏重于表达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以及其它的奇特的艺术表现力。从这里引出了浪漫与古典之间的强烈的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造物的表现;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古典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浪漫主义强调自由、个性、个体,古典主义强调服从、共性、整体。等等。而这一切从世界观上讲,则体现了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理性主义认为存在世界之中的自然是一架机器,世界与自然的运作受可知的规律的支配。。 
  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一目了然。 在渊源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研究者们只要细心就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能如此密切的融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审查和改造。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念,以震撼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冲击模式。 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自由发挥空间,彻底摆脱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约束,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 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强力的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主要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      
      
      
  四、结论
  正如哈贝马斯所断言的:现代性乃是“一种不成熟的未完成的构想”。由于现代性本身经由西方推向世界,因此,现代化在世界各国发展的状况不均衡,自从早期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思想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现代性在本质上仍然是进步的, 是趋向于未来的而不是趋向于过去的。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现代性的追求目标,浪漫主义文学所应该做的是将自己国度的带有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自身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孕育出富有激情的走向世界的文学创作作品,正如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曾今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自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一样,现代性因素最初从外部开始注入20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元素中,这一新鲜血液不断内在化演变、已然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文学物语,并将不断更新,进入更加未知的阶段,也许正因为如此,浪漫主义文学才更加充满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雅克·巴尊.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M].候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3]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4]赵立坤.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J].求索,2006(1).

[5]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M].冯克利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7]张雪凤,李巍.关于现代性演进和研究的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

[8]乔东义,常清.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5).

[9]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J].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1,(1).

[10]李海燕.永远的现代性[J].求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