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安徽三联学院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目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比较一致的选择。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安徽三联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修订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
一、引言
近几年来,在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步,已经有160多所高职高专学校晋升为本科院校。而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都放在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两方面。同时应用型本科应以理论够用为度,重实践为培养目标。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理论系统性研究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还面临着学校的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全方位建设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从而可以竞争中找到出路能够生存与发展,并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
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
随着社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的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1、培养目标不同
普通本科院校重在培养学术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知识基础厚实、就业口径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征,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同时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设置不同
普通本科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是按照学科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来设置专业,同时专业设置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因此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通过市场调研、技术要求和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
3、教学模式不同
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重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师资要求不同
普通本科院校要求教师有高学历同时科研能力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教师具有相对高的学历并且还要懂得行业实践的“双师型”。
三、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科薄弱、特色专业少
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意识淡薄,而学科带头人的能力相对薄弱,同时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较少。在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环节不够突出。
2、教师科研水平不高
科研能力薄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一个共性的问题。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研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但是对于应用型院校的教师来说,工作量大,教师的主要精力都在教学上,再加上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时间少,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思路
1、转变教育理念
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原副司长刘志鹏在教育部长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讲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注意四种意识:(1)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2)终身教育意识;(3)教育的现代意识;(4)质量和特色意识。 [1]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行业特色,寻找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争取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渊博、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要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确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最终构建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2-4]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此教学体系构建过程当中,学校首先要在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总体上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和能力要求。然后再根据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开展调研,同时整合各个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甚至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在总体上罗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其次学校还要开发新的课程,能够形成“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最终构建出完整且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最后除了专业主干课还应增设一些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为培养综合技能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因此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应该广泛开展文化素质课和职业技能等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果能够实现学生选修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更好,因为这样做能更好的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企业在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要求,因此学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应考虑对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训练,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的兴趣。一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1)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2)转变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应在实践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使得学生探索知识并保持对实践学习的兴奋度;(3)加大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根据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开设不同性质的实训课。独立设课的实验必须要包含技能方面的综合训练,以此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重点培养。通常验证性实验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是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设计性实验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即将本专业技能拓展方面的实验作为选修内容,让学生通过自选形成个性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去除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4)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的管理,毕业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转化为综合能力。毕业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根本途径,是巩固理论知识、检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确保实习环节的实施。
五、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1、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教师培训力度
大学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因此他们会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选择或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比如有些时候出现有教师带就设课、没教师带就不设课的情况。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形成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制定课程体系前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倾向以及学习兴趣,要让教师和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反过来。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制定出有效的教师进修政策,为更新和提高教学技能提供条件,为教师不断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2、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学分制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应该以学生及其需要来作为重点,同时把他们看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把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改变传统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这样构建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把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这么做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尽管很多国内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但是在课程的选择性和开放程度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开放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还要能够体现学生的自身个性和相互间的差异性。因此,必须要打破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
3、强化学科建设,拓宽专业口径
学科是大学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学科的建设,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发展特色。打造以名师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通过课内结合课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仅仅强化学科建设是不够的,还应该不断的拓宽专业口径,从而构建出面向一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而拓宽专业口径的根本是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鼓励学生把主修专业学好的同时还能够辅修其他感兴趣的专业,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4、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但要有考虑了学生共性、学科发展的的学科基础课程,还要有考虑了学生个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课程;不但要有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还要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实施分层次教学。所谓的分层次教学指的是某些课程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区别的进行教学,比如“高等数学”对各学科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明显不同,因此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可以只对最低要求做出规定。学生按学科大类入校后在达到一定条件后可以在学科、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甚至教师等方面进行自主选择。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允许其修读辅修课程,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5、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才能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减少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要重点加强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使得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每类课程可以在简单的讲授理论内容后增加作业、讨论、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等可以实现的课外要求,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思考、练习、实践,这样可以较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的转化。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式教学,即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在后。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改进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制订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做为唯一标准的衡量教育成果的方式,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而考核的内容也应该放在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上,彻底转变过去的记忆型考试。[5-8]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迎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提高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就业率。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应该通过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便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9-11]。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2]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191-193.
[3]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57-59.
[4]秦福利.试论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纺织教育,2007,(1):40-42.
[5]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7, 9(2):85-87.
[6]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5-56.
[7]郑祖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95-101.
[8]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高教研究,2007,(1):38-40.
[9]屠琳桓.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策略探讨[J].内江科技,2007,(4):25-25.
[10l王刚.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三重视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0-11.
[11]黄新华,刘国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学,2003,(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