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创刊时间2013年 按季出版
  • 主       管安徽省教育厅
  • 主       办安徽三联学院
  • 编辑出版安徽三联高教编辑部
  • 主       编金会庆
  •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合安路47号
  • 邮       编230601
  • 电       话0551-63826378
  • 准印证号皖L00-136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三联学报

论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线”性之美

2014-10-14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5427

论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线”性之美

王海峰

(安徽三联学院艺术系,合肥 230601)

 

摘要:中国画十分讲究用笔用墨,山水画的“线”性笔墨是内涵丰富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山水画家的审美追求。对山水画“线”性笔墨语言的探索和剖析,有助于画家进一步认识、重视、发掘线符号语言的艺术之美,有助于画家创造和建立符合自我艺术风格的线符号语言的形成。在山水画家情感和审美之下所形成的线的笔墨语言,实现了线造型语言的真正价值,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个性语言,反映了完美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语言;“线”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The language of ink landscape painting "line" of beauty

Wang Haifeng

(Art Department of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bstract: China painting is very particular about the pen with ink, the landscape of the "line" pen and ink is rich in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language and aesthetic carrier, to show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landscape painting and landscape painter in a certain extent. On landscape painting "line" pen and ink languag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to help further understanding, to the artists pay attention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beauty of line symbol language, form a line symbol language help artists to create and establish the artistic style of self. In the emotional and aesthetic landscape painters formed under the line pen and ink language, realize the true value of line modeling language, is the artist in his pursuit of individuality language, reflecting a perfect art reality.

Key words: Landscape painting, pen and ink language, line, aesthetic

 

 

中国一、引言

中国“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内涵丰富的艺术语言。山水画作品中“线”的笔墨表现形态,经过历代画家的艺术探索和笔墨创造,形成了程式化的“线”性艺术表现语言,渗透了各时期山水画家对笔墨语言的艺术认知和审美传达。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线”性之美,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山水画不同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山水画家独特的艺术审美。对山水画“线”性笔墨语言的剖析,有助于对不同时期山水画风格发展和艺术语言的认知,有助于山水画线性笔墨语言的创造和山水画家自我笔墨风格的形成。本文拟对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线”性表现之美作有意义的探讨。
 

中国二、山水画的“线”性笔墨语言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笔墨艺术表现语言,源自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载体和视觉审美,展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意味。其“线”性笔墨语言主要体现在用笔用墨“皴法”的演变上,丰富的“线”性笔墨表现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中国山水画早期的笔墨语言来自对大自然的摹拟,经历了上千年无数画家“师法自然”的艺术实践,他们对山水画笔墨语言的不同理解和探索艺术个性的笔墨形式表现,使得各个时期的笔墨语言充满了独特的美学意味和丰富的视觉之美。不同时期的山水画家形成的具有自我特色的笔墨语言,我们称之为“皴法”,主要分为“点皴”“线皴”和“面皴”。绘画作品中的“线”语言连接“点皴”与“面皴”,在山水画中“线”性笔墨语言最为丰富多变,最具

中国艺术表现力和艺术语言的发挥与创新。在山水画创新和发展变化历史中,原先用以描摹自然真山真水的各种“皴”法,逐渐地摆脱真实再现,使得绘画作品中非摹拟性的“线”性笔墨语言具有了绘画的特性和艺术的审美。

中国当作品中非摹拟性的“线”性笔墨语言加强时,山水画家们便把艺术表现力集中在笔墨语言的锤炼和把握笔墨语言的艺术品位之上。绘画史上把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宋元时期的文人山水。元代山水画中的“线”性笔墨语言中锋用笔,内敛含蓄,如被后人景仰为“画中兰亭”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富春山为背景,全景构图,用墨淡雅,画中的“线”强调极富变化的书法用笔,墨线干湿浓淡并用,展现了粗细萧疏、清秀典雅之意境,传达出线的书写意味和绘画审美,作品集中反映了黄氏的笔墨特色和艺术境界。

 

中国三、山水画以“线”展现物象

中国山水画中线的表现来源于人们对客观物象的认识理解,它是人们表现视觉印象中细长形象的一种抽象语言。严格讲,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物体并不存在“线”这种抽象的形态,山水画中的线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表达,是画家对物象视觉印象的笔墨传达语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感情色彩。

中国山水画中的“线”是表现物体视觉形象最基本、最具概括力的笔墨语言,其外在艺术形态是画家个人审美意识和笔墨语言把握的综合体现,不同的画家对线的处理和传达有着迥异的视觉表现。山水画中的线变化丰富,或繁复叠加突出强调,或寥寥数笔概括简约,无论长短、粗细、枯润、浓淡,都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展现出线语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我国古代画论中有“骨法用笔”“无线者非画也”等说法,充分说明了中国画线性笔墨语言的重要性和艺术魅力[1]。

中国山水画中用以线为主的笔墨语言表现物象的同时,线与线的交织变化使作品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线的视觉形态和丰富变化带给作品不同的整体形式美感。山水画以线和线群展现物象,线的重复组织和疏密节奏使作品形成较强视觉冲击,由此形成物象的黑白灰视觉效果,更加加强了画面的视觉美印象。山水画的形式美感由作品中的线语言进入人的视觉,并发挥其作用,以此实现笔墨语言的“线”性之美及审美价值。

 

中国四、“线”性笔墨语言的艺术特性

中国(一)线的丰富形态展现艺术个性

中国山水画中的线,其长短、浓淡、曲直、横竖、刚柔、枯润等始终交织并存着,展现出山水画各形式美因素和笔墨语言的艺术特性,线的综合表现形态是对线语言形式美的一种拓展和丰富。

中国在山水画中,线看似单一,其长短干湿及其他视觉元素的变化生发,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水的作用下,长线主整体和骨架,短线主丰富与完整,长短对比,交织并存,变化无穷。作品中,直线刚硬清晰,曲线阴柔变化,曲直线的综合运用增强了画面刚柔对比的丰富性和视觉美感。山水画中线的粗细变化是线的丰富形态之一,线自身的粗细变化使其表现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线条粗细交替对比,线与线群间展现出不同状态的视觉区分。除此,在绘画过程中运笔的快慢所产生的线的变化,使线的笔墨语言充满了各种形式美因素,展现出线语言极具艺术个性的生命力[2]。

中国山水画中各形式美因素和线的丰富视觉形态始终交织并存,山水画家巧妙地展现笔墨语言的变化之美,作品中呈现出不同形态美的线与线群,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视觉感受。

中国(二)线的组合展现特定空间关系

中国任何物体之间都有自我的空间存在关系,山水画由线与线群展现出特定空间,这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它有自我的构成形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线与线群独立于客观物象而存在,作品中画家根据形式美规律来创造画面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让人感到意趣无穷。

中国线与线群的空间各表现形态可充分利用线的各种变化、组织和表现形式得以完美地展现,作品中这种空间距离感很有趣,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边。这种空间关系是作品中人们感知到的物与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它表现的是线与线群所展现的实际现实空间,但更多的则是人们的心里感受或意识中的空间体现。线与线群的组织应有适宜的疏密变化,在作品形式美的变化法则下,线与线群有疏有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得当,交替展现,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空间,作品才更具艺术趣味和艺术审美。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关系是通过线与线群的特定组织体现的,通过反复运用参差不齐和疏密变化等艺术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客观物体和主观意象中和谐的空间关系。山水画中线与线群所表现的空间有别于自然空间,作品中的空间源于艺术主体,它超越自然,超越真实。山水画特有的空间现象体现了山水画家的哲学文化和精神气质[3]。

中国(三)线的特性彰显艺术魅力

中国山水画中的线是画家在千变万化、无迹可寻的自然中,经观察、思维、想象与提炼产生出的艺术语言,是画家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象综合抽象出来的展现特定审美的艺术符号,它表现了抽象化的主观艺术世界。倾注了画家艺术审美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线,是画家表现山水物象的基本语言,是审美认知活动的外化产物。线在山水画中的运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造型的功能,给作品带来了强烈的形式美感。山水画中的线语言既表现物象,又展现个人绘画风格,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融入了画家主观感受和精神情感,中国画家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内涵。画面中线的疏密表现所形成的黑白灰效果、线的奔放含蓄、曲直长短等等,都是画家情、境、意三者有机结合在画面中的视觉形式美体现。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作品,如《阿尔泰山村》《狮子林》《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语言与西方构成艺术相融合,作品中的线不囿传统,率真潇洒,形成了高度概括、表现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的线性艺术符号,展现了线语言完美的艺术真实和独特的视觉魅力。

中国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客观世界赋予了形式美,大自然的整体形式是完美的,变化与统一始终是形式美的总规律和法则。在山水画中,线的运用和变化一方面表现了“线”的物象传达性,另一方面充分展现出线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质。美的形式来源于变化与和谐,山水画的线语言本身必然形成丰富的线的艺术表现形式,线在复杂的变化中统一、和谐着这些变化[4]。山水画中“线”的丰富外在变化和对形式美的追求,要求作品中的线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充分表现以虚代实的韵味和虚实意境所展现的艺术魅力。

 

中国五、山水画以“线”传达情感

中国山水画不是单纯的描摹再现的风景,画家在作品中用自我的艺术语言表现客观物象的同时,更加强调和彰显画家的主观情怀及艺术追求。我们强调山水作品中线的艺术创造和视觉张力,但对线的艺术语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单纯的、一味的追求外在视觉形式,山水画强调表现意境及情趣,其中“线”是重要的视觉符号,也是重要的情感语言。画家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中努力寻找和探索触动人心的线语言,这种语言一方面来自画家对自然物象的造型创造,另一方面反映了画家对线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识。

中国线语言的形成和艺术效果来自画家强烈而能动的创造线语言意识。画家所看到的自然是在情感趋势下的主观世界,由自然物象到线性艺术语言的形成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融入了自然本体和画家的情感、阅历、艺术水准等因素。物我交融之下的线语言是艺术的表达,情感的展现。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中,我们需要将自然中的线提取、组织并以艺术的语言加以外化表现,产生出融客观自然和主观情感为一体的线语言,使之成为言之有物、观之动情的艺术符号。

中国山水画中的“线”既是艺术表现的语言,更是物我交融、情感抒写的载体。“线”语言展现了画家的审美特征、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线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看似随意中彰显出画家的艺术激情和语言创造。山水画中融入画家情感表现的线,一方面是作品表现内容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展现出山水作品的形式美和艺术风格,是与画家物我交融的切入点,抒发了画家的艺术审美和情感。在轻重缓急、温润干涩、明朗晦涩笔痕之中,线语言服从画家的艺术情感需要,不受羁绊,生动丰富,展现了东方艺术语言的神奇魅力[5]。

中国山水画以作品艺术风格和意境为前提,注重对线语言的挖掘和锤炼。画家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努力创造和形成有自我特色的线符号语言,才能实现“线”性笔墨语言的真正价值。山水画线语言的笔墨艺术表现和画家情感需求的同一,成为山水画家的毕生追求。

 

中国六、结语

中国线性笔墨造型语言是山水画家在赋予情感和审美之下,主观呈现的充满自我艺术个性的线符号。这种线迹符号是自然物象经过画家的艺术创造,摆脱了对物象的描摹,强调线语言的象征性和艺术独创性。融入了画家的艺术思维创造和想象展现出来的线性笔墨语言是自然物象的艺术图式,所传达出来的视觉存在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完美的艺术真实。

中国艺术真实一方面来自艺术家,一方面来自观者。人们对线的认识和理解寄寓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融入了画家艺术情思的“线”性笔墨语言及山水画作品比真山真水更具有审美价值。观者所看到的水墨山水物象是在对山水画符号化的线造型加以认知、弥补和再创造之下形成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形成的过程综合了画家的笔墨表现以及观者的经验感知和艺术想象力。当山水画线的笔墨语言进入到一种符号式、创造式的线造型阶段时,线的视觉形态和表现功能就更加强烈,更富艺术生命力。

 

中国参考文献:

中国[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中国[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增补本)[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中国[3]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中国[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中国[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